成语有关利的成语

有关利的成语

因篇幅关系,利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
成语 解释 出处
干净利落形容没有多余的东西。令人爽心悦目。也形容动作熟练、敏捷准确。赵树理《李家庄的变迁》:“不是老人家,谁能做这样干净利落?”
损人不利己损害别人对自己也没有好处。鲁迅《书信 致曹聚仁》:“只有损人而不利己的事,我是反对的。”
急功近利急:急于;功:成效;成就;近:眼前的利益。急于追求成效;贪图眼前利益。汉 董仲舒《春秋繁露 卷九 对胶西王》: “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,修其理不急功。”
唯利是图只要有利就去追求。惟:只有;惟独;图:贪图;追求。晋 葛洪《抱朴子》:“名过其实,由于夸诳,内抱贪浊,惟利是图。”
出师不利师:军队。利:顺利。出战不顺利。形容事情刚开始,就遭受败绩。浩然《艳阳天》第29章:“今天真是出师不利,一个好人都没有遇上。”
弊多利少指弊端超过有利。冯志《敌后武工队》第18章:“从咱们的安全上想,可是弊多利少啊!”
利欲熏心利:名利;欲:欲望;熏:熏染;侵袭。贪财图利的欲望迷住了心窍。宋 黄庭坚《赠别李次翁》诗:“利欲熏心,随人翕张。”
去害兴利去:除掉;兴:兴办。去掉有害的兴办有利的。唐·韩愈《国子助教河东薛君墓志铭》:“后佐河阳军,任事去害兴利。”
计功谋利计较功名,谋求私利。明·钟士懋《送郑先生之昌国训导序》:“以其计功谋利之心,而任之以正谊明道之责,譬犹建樛屈之木,而为测景之表。”
名利双收既得名声,又获利益。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34回:“但愿吾兄从此一帆风顺,升官发财,各式事情都在此中生发,真是名利双收,再好没有。”
利害得失好处和坏处,得益和损失。清·岭南羽衣女士《东欧豪杰传》第四回:“我虽然素有是志,可恨自己学问太浅,不能够把那利害得失,详详密密说将出来,感动大众,所以稽延至今,甚为憾事。”
惟利是图一心为利,别的什么都不顾。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勤求》:“由于夸诳,内抱贪浊,惟利是图。”
坐收渔利比喻利用别人的矛盾;从中得到好处。西汉 刘向《战国策 燕策二》:“今者臣来,过易水,蚌方出曝,而鹬啄其肉,蚌合而拑其喙。……两者不肯相舍,渔者得而并禽之。”
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鹬:长嘴水鸟;蚌:有贝壳的软体动物。比喻双方争执不下,两败俱伤,让第三者占了便宜。西汉 刘向《战国策 燕策二》:“蚌方出曝,而鹬啄其肉,蚌合而钳其喙。鹬曰:‘今日不雨,明日不雨,即有死蚌。’蚌亦曰:‘今日不雨,明日不雨,即有死鹬。’两者不肯相舍,渔者得而并禽之
无往不利所到之处;没有不顺利的。指处处行得通。唐 李虚中《命书》:“官高禄厚,无往不利。”
因势利导因:循;顺着;势:趋势;利导:引导。顺着事物的发展趋势加以引导推动。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善战者,因其势而利导之。”
见利忘义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。形容人贪财自私。东汉 班固《汉书 樊郦滕灌靳周传》:“当孝文时,天下以郦寄为卖友。夫卖友者,谓见利而忘义也。”
利齿能牙口齿伶俐,能说会道。元 张寿卿《红梨花》第一折:“这妮子使着呵,早妆聋做哑。泼贱才,堪人骂,再休来利齿能牙。”
争权夺利追求名誉、地位和私利。邹韬奋《消弭内战的唯一途径》:“任何为私人私党争权夺利的内战都必然地要为全国民众所唾弃。”
天时地利人和指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,地理环境和人心的向背。《孟子 公孙丑下》: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”《孙膑兵法 月战》:“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三者不得,虽胜有殃。”
晓以利害晓:使人知道。把事情的利害关系给人讲清楚。《北齐书 薛修义传》:“遂轻诣垒下,晓以利害。”
利灾乐祸见到别人遭受灾祸反而高兴。宋·文天祥《吊五木》诗序:“张提军隔岸,不发一矢,有利灾乐祸之心。”
有利有弊有好的一面,也有坏的一面。陆文夫《被女性化的苏州人》:“世间事总是有长有短,有利有弊。”
有利可图图:谋取。有利益可谋求。清·无名氏《官场维新记》第六回:“等到有利可图,可否即允照办。”
自利利他自利:以利己为主的修养;利他:以利他人为目的的行为。佛教自称修身的最终目的,是完成自他二利,人人成佛。借指对己对人都有好处。《佛遗教经·众生得度》:“自利利他,法皆具足。”
流年不利流年:旧时算命的人逐年推算一个人运气的好坏;叫“流年”;这里指某一个年头、时间。时运不好。明 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:“想是我流年不利,故此没福消受,以致如此。”
地利人和地利:地理条件优越;人和:得人心;人心齐。地理环境和人事关系方面的条件都很有利。先秦 孟轲《孟子 公孙丑下》: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”
鹬蚌相争,坐收渔翁之利鹬:长嘴水鸟;蚌:有贝壳的软体动物。比喻双方争执不下,两败俱伤,让第三者占了便宜。蔡东藩《唐史演义》第三回:“俟关中平定,据险养威,看他鹬蚌相争,坐收渔翁之利,也不为迟呢?”
利喙赡辞谓口齿伶俐,辞令优美。唐·皇甫枚《三水小牍·王知古》:“睹其利喙赡辞,不觉前席。”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要做好工作,先要使工具锋利。比喻要做好一件事,准备工作非常重要。先秦 孔子《论语 卫灵公》: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居是邦也,事其大夫之贤者,友其士之仁者。”
大吉大利非常吉祥、顺利。旧时用于占卜和祝福。巴金《家》:“老太爷因为觉群在堂屋里说了不吉利的话,便写了‘童言无忌,大吉大利’的红纸条,拿出来贴在门柱上。”
利傍倚刀倚:靠着。“利”的偏旁是刀字,意指追求私利犹如倚在刀口上。比喻贪利常得祸。《古诗源·古诗二首》:“甘瓜抱苦蒂,美枣生荆棘,利傍有倚刀,贪人还自贼。”
攘权夺利犹言争权夺利。白蕉《袁世凯与中华民国》:“坐是抢攘月余,势成坐困,老师匮财,攘权夺利,凡种种不良之现象,皆缘是以生。”
薄利多销单个产品或商品赢利少,靠售出数量很大赚钱。毛泽东《论十大关系》:“采取薄利多销、稳定物价或适当降价的政策,在向缺粮区农民供应粮食方面,一般略有补贴。”
见利思义见到有利可图的事就想到道义。形容人无贪欲;廉洁自守。先秦 孔子《论语 宪问》:“见利思义,见危授命,久要不忘平生之言,亦可以为成人矣。”
寸利必得寸利:微小的利益。微小的利益也必须得到,不能放弃。形容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。毛泽东《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》:“蒋介石对于人民是寸权必夺,寸利必得。”
秣马利兵秣:喂;利:锋利。磨好兵器,喂饱战马。形容准备战斗。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成公十六年》:“搜乘补卒,秣马利兵,修陈固列。”
争权攘利见“争权夺利”。李大钊《大哀篇》:“钻营运动、争权攘利之不暇,奚暇计及民生哉?”
同利相死谓有共同利益,就能舍命相助。西汉·刘安《淮南子·兵略训》:“同利相死,同情相成。”
争名夺利争夺名位和利益。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一回:“争名夺利几时休?早起迟眠不自由!”
功名利禄名利地位。郭沫若《南冠草》第一幕:“只因功名利禄得不到保障,所以他们便想到要和流寇苟合,铤而走险。”
唯利是从从:追逐。一心求利,别的什么都不顾。北魏·魏收《孝静帝伐元神和等诏》:“狡猾反覆,唯利是从,玷辱流辈,莫斯为甚。”
开利除害犹言兴利除弊。汉·贾谊《新书·立后义》:“而所以有天下者,以为天下开利除害,以义继之也。”
修旧利废把破旧的修补好,把废物利用起来。指厉行节约。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司马迁传》:“幽厉之后,王道缺,礼乐衰,孔子修旧起废,废《诗》、《书》,作《春秋》,则学者至今则之。”
有一利必有一弊在这一方面有好处,在另一方面就会有坏处。鲁迅《且介亭杂文·关于中国的二三件事》:“但是,真如先哲之谓‘有一利必有一弊’罢,同时也开始了火灾。”
干巴利脆见“干巴利落”。
成败利钝利:锋利;顺利;钝:不锋利;不顺利。指事业的成功或失败;顺利或挫折。泛指处事的各种情况和结果。也作“成败得失”。三国 蜀 诸葛亮《后出师表》:“臣鞠躬尽力,死而后已,至于成败利钝,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。”
利不亏义有利在前,能够不亏损正义。《礼记·儒行》:“委之以货财,淹之以乐好,见利不亏义。”
辩口利舌指能言善辩,伶牙利嘴。汉 王充《论衡 物势》:“亦或辩口利舌,辞喻横出为胜。”
进利除害犹言兴利除害。战国·韩·韩非《韩非子·难势》:“夫欲追速致远,不知任王良;欲进利除害,不知任贤能,此则不知类之患也。”
惟利是求见“惟利是图”。《通典·食货五》:“工部尚书苏孝慈等以为所在官司因循往昔,皆以公廨钱物出举兴生,惟利是求,烦扰百姓。”
毫不利己,专门利人丝毫不为个人利益着想,一心一意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。毛泽东《纪念白求恩》:“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,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,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热忱。”
卖国求利见“卖国求荣”。宋·洪迈《容斋续笔·朱温三事》:“苏循及其子楷,自谓有功于梁,当不擢用。全忠薄其为人,以其为唐鸱枭,卖国求利,勒循致仕,斥楷归田里。”
废物利用废物:无用的东西。让没有用的东西发挥它的作用。郭沫若《洪波曲》第十章:“浅识者或当誉为废物利用,而其实乃洪水之祸源,可叹。”
唯利是求见“唯利是视”。南朝·梁·沈约《奏弹王源》:“源频叨诸府戎禁,豫班通彻,而托姻结,唯利是求,玷辱流辈,莫斯为甚。”
有百害而无一利百害:泛指许多坏处。有许多坏处,没有一点好处。
避害就利就:接近、走向。躲开有害的,接近有利的条件。《吴子·图国第一》:“谋者,所以避害就利。”
渔人得利趁着双方争持不下而从中得到好处。西汉 刘向《战国策 燕策二》:“两者不肯相舍,渔者得而并禽之。”
从中渔利渔:劳取。渔利:乘机谋取不正当的权益。人当中捞取好处。清·许奉恩《里乘》第四卷:“说其改醮,已则从中渔利,藉以餬口。”
遗名去利谓丢弃名位和利益。唐·卢肇《宜州新兴寺碑铭》:“但学者不能窒欲攘贪,遗名去利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