寄语天涯客,轻寒底用愁。译文及注释
译文
请告诉居住在远方的朋友,天气虽有些微的寒冷,但不必为它发愁。
春风吹来已经离我们不远,已经吹到了屋东头。
注释
除夜:除夕之夜,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的夜晚。
太原:军镇名,又名三关镇。防区在今山西内长城以南,西起黄河,东抵太行山,在今山西省。
寒甚:即甚寒,很寒冷。
寄语:传话,告诉。
天涯客:居住在远方的人。
轻寒:轻微的寒冷。
底用:何用,底,犹“何”,汉以来诗文中多用其义。
屋东头:这里是说春天解冻的东风已经吹到屋东头。意思是春天已来得很近了。
参考资料:
1、霍松林.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:陕西人民出版社,1993.05:1314
2、袁世硕.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:人民文学出版社,2002年05月第1版:331
3、张浩逊,孙祖洁,过伟忠.古小诗精华:苏州大学出版社,2012.01:186
创作背景
这首诗创作于于谦在正统初年任山西巡抚时。诗人自幼生活在杭州。而太原地处北方,与故乡有很大差异。除夕时天寒地冻,诗人独自一人,寒夜守岁,赋诗述怀,寄语新春,于是写下了这首诗。
参考资料:
1、袁世硕.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:人民文学出版社,2002年05月第1版:331
鉴赏
《除夜太原寒甚》是诗人客居太原,除夕夜天寒难耐时有感而作。除夕之夜本该合家团聚,然而,诗人却栖身远方,又恰逢大寒,确实令人寂寞难熬。环境虽然极其艰苦,但是诗人在寒冬之时想到春天很快就要来到,希望“天涯客”不必忧愁,表现出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。
“寄语天涯客,轻寒底用愁”,出语却极为平淡。旧的一年过去了,诗人未能返回温暖的南方,与家人团圆。而是寄旅太原,滞留在寒冷的北方,在官舍度岁。远客在外,难免乡愁,况且旧年之中,诗人经受了诸多的艰难和劳累,但他鼓励自己和同僚说:“流落天涯的他乡之客们,不用为这一点轻微的寒冷发愁。句中的“轻寒”与诗题中的“寒甚”对比强烈,“寒甚”是客观的存在,“轻寒“却表现了诗人对严寒的藐视和对战胜困难的信心,诗人深知只有蔑视它,才能战胜它,以此鼓励友人,激励自己。
“春风来不远,只在屋东头“,指明前途,加强信心。和前两句有同样的鼓舞作用。在诗人眼中,尽管风寒冰坚,但除夜一过,新年即已开始,春天随之来临。温暖的春天,正孕育在残冬的严寒之中,和煦的春风很快就要吹遍大地。春风是那么逼近,似乎就在屋子的东头,只要侧耳倾听,即可捕捉到它那令人欢欣的声音。随着春风的来临,大地回暖,万木复苏,新的一年开始了。诗人迫不及待地盼望着春天的到来,期待着在新的一年里进一步舒展自己的抱负,建立新的功业。
《除夜太原寒甚》这一富于哲理意蕴和人生体悟的诗篇,深入浅出地告诉人们:像寒冷的天气不会长久一样,困难也只是一时的,应该振奋精神,看到困难后的光明前景。除夕虽然寒冷,诗人于谦又客居他乡,但是诗人却没有天涯游子常有的孤独和伤感,而是非常自信地告诉和自己有相同境况的天涯游子:“寒冷不足畏惧,春天即将来临。”最坏的日子都会过去,否极泰来,事物的发展趋势往往就是这样富有哲理。
这首诗写的是除夜的寒冷,读来却给人以春天的喜悦和暖意,诗中用象征的手法,表现了诗人不畏任何艰难困苦,蔑视严酷的恶劣气候,满怀信心地和恶劣环境进行斗争的乐观精神。诗的语言浅显,而寓意深刻。因此这首小诗有它的象征性,也含有一定的哲理,诗人以平白轻松的语气,抒发激越豪情,显示了诗人铮铮骨气与刚毅果敢的上进精神。
于谦简介
明代·于谦的简介
于谦(1398年5月13日-1457年2月16日),字廷益,号节庵,官至少保,世称于少保。汉族,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。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,得到明宣宗器重,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。明英宗时期,因得罪王振下狱,后释放,起为兵部侍郎。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,郕王朱祁钰监国,擢兵部尚书。于谦力排南迁之议,决策守京师,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。瓦剌兵逼京师,督战,击退之。论功加封少保,总督军务,终迫也先遣使议和,使英宗得归。天顺元年因“谋逆”罪被冤杀。谥曰忠肃。有《于忠肃集》。于谦与岳飞、张煌言并称“西湖三杰”。
...〔 ► =$docheckrep[2]?ReplaceWriter($ecms_gr[writer]):$ecms_gr[writer]?>的诗(287篇)〕猜你喜欢
- 一声画角谯门,丰庭新月黄昏,雪里山前水滨。
- 子胥既弃吴江上,屈原终投湘水滨。
- 愿得一心人,白头不相离。
-
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。
出自 宋代 苏轼: 《江城子·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》
-
昨夜西风凋碧树,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。
出自 宋代 晏殊: 《蝶恋花·槛菊愁烟兰泣露》
-
自在飞花轻似梦,无边丝雨细如愁。
出自 宋代 秦观: 《浣溪沙·漠漠轻寒上小楼》
-
少年不识愁滋味,爱上层楼。爱上层楼。为赋新词强说愁。
出自 宋代 辛弃疾: 《丑奴儿·书博山道中壁》
- 今宵酒醒何处?杨柳岸,晓风残月。
-
似花还似非花,也无人惜从教坠。
出自 宋代 苏轼: 《水龙吟·次韵章质夫杨花词》
- 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